北京古迹(北京古迹寻游)
名称
时代
保护理由
西山八大处
隋—清
各庙保存明代(1368-1644)、清代(1644-1911)建筑形式,又遗存一些明代的精美塑像。
魏太和造像
南北朝
北魏太和二十三年(499)造。是北京现存最古的造像,像及刻字尚完整。
冰川擦痕
数十万年前
数十万年前的冰川遗迹,是华北罕有的科学实物资料,尤其是北京史前期的重要发现。
窦店土城
汉代
是我市保留较完整,遗迹较多的一座古城(战国到西汉),对研究北京历史地理有重要的资料价值。
陶然亭、慈悲庵
清
毛主席、周总理、李大钊等同志在1920年至1923年间进行革命活动的地址之一。
毛主席纪念堂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76年11月24日动工,1977年9月9日落成,是瞻仰毛主席遗容的革命大厦。
毛主席故居
民国
毛主席1918年第一次来京的住处,在此居住期间,毛主席组织了湖南留法勤工俭学并开始研读马列主义。
金中都太液池遗址
金
金中都城内皇家园林同乐园的水池,是研究中都城宫室方位的重要实物。解放后辟为青年湖公园。
莲花池
金
原为金中都城外的湖泊和沼泽地带,是研究金中都位置和地貌的实物。现辟为莲花池公园。
金中都城遗迹
金
金中都城建于天德三年(1151年)。现残存的金中都城南垣西垣遗迹,是研究北京历史和城市变迁的重要实物。
孚郡王墓
清
清道光皇帝第九子孚郡王奕 之墓,又称九王坟。园寝中的石桥、碑亭、仪门、享殿等建筑保存基本完整。
李卓吾墓
明
李贽(公元1527年至1602年),字卓吾,福建泉州人,明代进步思想家。因反对封建专制主义思想,死于狱中,其友马经伦按其遗嘱,将李葬于通州北门外马厂村西,现迁至海子公园。今存明万历年间墓碑一座,碑阳为焦竑书李卓吾先生墓,碑阴为詹轸光书李卓吾碑记和李卓吾先生墓诗二首。
北新仓
明
明、清两代北京粮仓之一。现存仓廒七座,北向仓门三座,部分仓墙,以及各廒通风设施大都完整,是研究古代仓廒形制的实物。
禄米仓
明
明、清两代储存京官俸米的粮仓。现保存仓廒三座。
东四 *** 寺
明
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创建,初名礼拜寺。景泰元年(1450年)敕题 *** 寺。万历七年(1579年)重建。寺内保存有珍贵的 *** 教经书和文物。
隆安寺
明
明景泰五年(1454年)创建。之后屡次重修。现存殿宇、戏台等建筑是清代遗物,整体布局较严整,内有明、清碑刻等文物。
嵩祝寺及智珠寺
清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皇帝为蒙古活佛章嘉胡图克图在京修建的宗教场所,名嵩祝寺。寺院规模宏伟,建筑轩昂。其西部与智珠寺毗邻,原有古建大部分保存。
宣仁庙
清
清雍正六年(1728年)建,祭祀风神的地方。主体建筑保存完整。
凝和庙
清
清雍正八年(1730年)建,祭祀云神的地方。原建筑基本完整。
和敬公主府
清
清乾隆皇帝第三女固伦和敬公主的赐第,其后屡有改建。主体建筑仍保存晚清风格。
于谦祠
清
于谦(1398至1457年)是拥戴明景泰皇帝保卫北京挫败瓦刺也先进犯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英宗复辟后惨遭杀害。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敕建其生前在京故居为忠节祠。现存建筑为晚清时期重建。该祠也是义和团的重要遗址。
阳平会馆戏楼
清
戏楼规模较大,保存完整。
福建汀洲会馆北馆
明
主院正房,结构新颖。是北京少见的具有南方特点的古建筑。
旧宅园
清
溥仪妻婉容婚前的住所。原建格局基本保留。正房五间内的隔扇、落地花罩雕镂精细。东院花厅装修基本保存原状,明间迎面墙满嵌巨镜一方,传为婉容婚前演礼之处。
东城区礼士胡同一百二十九号四合院
民国
住宅和花园两部分组合而成,布局紧凑,建筑完整。
东城区内务部街十一号四合院
清
清宣宗第六女寿恩公主的府第,俗称六公主府。有大小院落二十余座,前部主要宅院大都保存原貌。
东城区圆恩寺后街七号、九号四合院
民国
大型四合院建筑群,由中部西式小楼、东部花园和西部中式四合院组成。整体布局协调,是北京少有的中、西结合的建筑实物。
东城区国祥胡同二号四合院
清
现存的两座四合院建筑是清代那王府的一部分。建筑形体高大,保存完整。
东城区方家胡同十三号、十五号四合院
清
清循王府的住宅部分。布局规整深广。
东城区府学胡同三十六号(包括交道口南大街一百三十六号)四合院
清
清末兵部尚书志和的住宅。由花园和多组院落组成,是保存较完整的大型四合院。
崇文区新开路二十号四合院
民国
民国年间修建的小型四合院。布局严谨,建筑小巧精致,椽头、柱头皆镶嵌珐琅图案。保存完整。
国子监街
清
又名成贤街。路北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子监、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孔庙,沿街有牌坊四座,临街院落大多保持原貌,是北京现存古老街道之一。
金台书院
清
原为洪承畴赐园。清康熙年间在此设大兴义学。乾隆十五年(1750年)改称金台书院。
顺天府学
清
明初的大兴县学,永乐年间改为顺天府学。现存大成殿等建筑物。
程砚秋故居
民国
著名京剧艺术家程砚秋的住所。
都城隍庙后殿(寝祠)
清
元至元七年(一二七○年)创建。明重修。清同治十年(一八七一年)庙毁,又修复后殿及仪门。现仅存后殿,是研究元代大都城地理方位的重要遗迹。
福佑寺
清
清圣祖玄烨在紫禁城外的避痘处。雍正元年(1723年)建正殿,后改为庙宇。一九一八年 *** 同志来京时,曾在此居住。后为班禅驻北平办事处。解放后为班禅驻京办事处。
广化寺
清
元创建。明万历、清咸丰年间重修。光绪二十年(1894年)重建。原建格局保存完整。
护国寺金刚殿
清
元创建,初名崇国寺。明宣德四年(1429年)更名大隆善寺,成化八年(1472年)赐名大隆善护国寺。清康熙时改名护国寺。是京都名刹。解放后,对遗存的金刚殿进行过修葺。
湖南会馆
清
主院保存完整。 *** 同志一九一九年曾在此居住并召开湖南旅京各界驱逐军阀张敬尧大会。
火德真君庙
明
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在元代庙址上改建而成,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重修。现存建筑保留了明代形制和布局。
康有为故居
清
康有为在京居住的地方,也是其筹划变法维新的主要活动场所。因院中原有七株树,故康有为题其室为七树堂
礼王府
清
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的礼烈亲王代善第三代袭王康良亲王杰书于康熙年间所建。嘉庆时毁于火,当时的礼 亲王昭龥重建。现主体建筑仍保存完整,是研究清代王府建制的实物。
吕祖阁
清
供奉以吕岩(洞宾)为主的道教庙宇,是北京现存少数道观之一。规模较大,整体布局和建筑物尚完整。
庆王府
清
清末庆亲王奕劻的府邸。后殿及西部三路院落保存完整。西路有精雕的楠木装修建筑一处,价值很高;后部的梳妆楼,形制新颖。
升平署戏楼
清
现存的清代戏楼及四合院保存完整。
西城区前公用胡同15号四合院
清
中型四合院建筑,保存基本完整。
杨椒山祠(松筠庵)
明-清
明嘉靖时,冒死弹劾权相严嵩的杨椒山(继盛)的住宅。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改为杨椒山祠。杨椒山两次批评时政的草稿刻石均嵌于祠内的谏草亭。
云绘楼清音阁
清
清式建筑,原在 *** ,一九五四年按原状迁建于此。
昭显庙
清
清雍正十年(1732年)建,祭祀雷神的地方。现仅存大殿。
郑王府
清
清初八大铁帽子王王府之一。布局开阔,建筑雄伟,原为北京规模最大的王府。现存中轴线上的大门、仪门 、大殿、后殿等主体建筑,是研究清代初期王府建制的典型实物。
中山会馆
清
布局严谨,建筑精美。前厅、过廊保存较完整。
朱彝尊故居
清
清代著名学者朱彝尊在京的住宅。《曰下旧闻》一书即编著于宅内的古藤书屋。
顺承郡王府
清代
顺承郡王府于清顺治初年建府,府址在北京市西城区锦什仿街东侧,旧赵登禹路三十二号。1984年定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1994年顺承郡王府自西城区迁建至北京市朝阳区朝阳公园东南角。
达园
清
民国初年,军阀王怀庆在圆明园废墟的前湖区兴建的别墅。屋宇、池沼布置协调,是一处景色宜人的园林佳境。
钓鱼台与养源斋
清
原为金代旧迹,元代称玉渊潭。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浚治成湖,重修台座,御书钓鱼台三字。台侧建有行宫,正殿题养源斋。
广济桥
明
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创建的三孔联拱实心栏板石桥,是明代皇帝谒陵和通往塞北的交通要道。一九八二年决定迁建于小月河保护。
黑龙潭及龙王庙
明
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在潭旁敕建此庙,后屡次重修。现存为清代建筑,尚完整,有明、清碑刻多座。
静宜园
清
辽创建。金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建大永安寺(后来的香山寺)。清乾隆十年改建为静宜园。燕京八景之一的西山晴雪即在园内。山上遍植黄栌,秋季满山红叶,为京郊胜景。一九四九年三月至十一月, *** 中央曾在此处办公。
乐家花园
清
清礼亲王别墅,民国初年改为乐家花园。花园由数组建筑物构成,各院落间堆石成山作为屏障,形成封闭式景观,是一处难得的园林佳境。
旭华之阁及松堂
清
旭华之阁,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建,为无梁殿结构。松堂(来远斋),乾隆十四年(1749年)建,白石枋柱,堂后有古朴的叠石,四周遍植白皮松,俗称松堂。乾隆皇帝曾在此为征大、小金川回归的将士设宴庆功。
上方山诸寺及云水洞
唐—民国
隋唐以来的佛教胜地,有九洞十二峰名胜和以兜率寺为中心的七十二庵等古迹。兜率寺以西八里的云水洞是天然石灰岩溶洞,为上方山胜迹。
朝宗桥
明
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建,为京师通往明陵的大石桥。全长130米,七孔联拱实心栏板。桥北有明万历四年(1576年)立朝宗桥碑一块。
正阳桥疏渠记方碑
清
碑身方形,碑首为四角攒尖式,碑座为须弥座式,上刻精美浮雕。碑身镌刻满、汉文字的乾隆五十四年御制记并书文,是研究清代水道建设的资料。
燕墩
清
俗称烟墩。砖砌方台上立方形四面碑一座。四角攒尖顶雕龙纹,石须弥座雕诸子神像。碑身镌刻清乾隆皇帝撰写的满汉文字的《皇都篇》和《帝都篇》。
白水寺石佛
元代
白水寺石佛位于房山区燕山公园内,原名白水兴隆寺,寺前有白水山溪淌过,故称白水兴隆寺,白水寺乃其俗称。白水寺中有三座石雕巨佛,又俗称大佛寺,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白水寺石佛是北京地区最大的石佛,是研究北京佛教文化与佛教造像的重要实物。
老舍故居
中华人民共和国
著名现代文学家老舍(舒舍予)的住所。
茅盾故居
中华人民共和国
现代著名文学家茅盾(沈雁冰)的住所。
原中法大学
民国
主楼是民国初年兴建的中西结合式楼房建筑,礼堂及其它中式建筑物均保存完整。
京报馆
1920年
民国初年新闻界著名人士邵飘萍主办的京报馆旧址。现保存完好。
齐白石故居
民国
著名画家齐白石的住所。
天主教圣母会法文学校旧址
清
建于清末为北京中西结合建筑物的代表作,曾为南堂中学。其西侧原为南堂小学,都是天主教圣母会建筑遗存。
西城区西交民巷87号、北新华街112号四合院
民国
原为双合盛啤酒厂资本家的住宅。宅院宽阔,西部的花园叠石为山,别具一格。
西城区西四北三条19号四合院
民国
小型四合院建筑,保存较好。
西城区西四北六条23号四合院
民国
中型四合院,三进院落保存完整。
西城区西四北三条11号四合院
民国
三进四合院建筑,东院筑有爬山廊,保存较完整。
“三一八”烈士纪念碑
中华民国
一九二六年三月十八日,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干涉中国内政,李大钊等同志带领爱国学生,工人和各界人士在天安门和段祺瑞执 *** 门前举行 *** 。段祺瑞下令开枪,四十二人遇难。一九二九年北平市 *** 立此纪念碑。
李大钊烈士陵园
中华民国
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八日,李大钊同志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杀害。一九三三年, *** 河北省委发动北平市民于四月二十三日公葬李大钊烈士于万安公墓。一九八二年, *** 中央决定在万安公墓内建李大钊烈士陵园。一九八三年三月十八日,将烈士及其夫人的灵柩移葬于园内。同年十月二十九日, *** 中央主持举行了陵园落成典礼。
京师大学堂建筑遗存
清
京师大学堂创办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其校址原为乾隆帝四女和嘉公主府空闲府第。当年,光绪帝在维新派推动下,接受康、梁的变法主张,实行新政,开办京师大学堂为新政措施之一。民国成立后,京师大学堂改为北京大学。现建筑保留有原属于和嘉公主府的正殿、公主院等清式建筑和民国年间建成的数学系楼及西斋十四排中式平房,是我国近代成立的第一座最高学府。五•四运动前,共产主义读书会小组在此成立,是早期介绍和宣传马列著作的活动地点。
大慈延福宫建筑遗存
清
道教建筑,明成化十七年(1481)赐建,以奉天、地、水三元之神,又称三官庙。现存有东路的正殿、后殿以及部分西配房。正殿三间,歇山黑琉璃瓦顶,梁架斗拱等保留有明代建筑特征。明间神龛及藻井保留完整,雕刻精细,除龙头有损,大部保存完好。该建筑遗存,是研究元、明之际北京城市变迁的重要实物。
东城区西堂子胡同25-37号四合院
清
由多组院落构成的中型四合院建筑群,格局基本完整,院落中间穿插有长廊、假山、花园等。其中25号院三进院落,宅门与正房以抄手廊贯通,正房内留有清式楠木雕花隔断,精巧别致。此宅原为清末名臣左宗棠所用。三十年代,国画家、清宗室傅雪斋曾购得此斋,在此居住。
十方诸佛宝塔
明代
俗称延寿寺塔。坐北朝南,高约三十米,八角九级密檐式砖塔。塔座高约两米,拱型门洞,上方题额十方诸佛宝塔。塔心呈圆锥形,直通第八级。时代特点突出,有重要的保存价值。
定慧寺
明
初名善法寺,后改名云惠寺。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赐名定慧寺。该寺在明、清两代属京西名刹。现保留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及东西配殿,明代建筑风格。并保存有明正德、万历,清康熙、乾隆敕谕碑记等五块。寺内松柏多株,以松抱槐和皂角树而独具特色。
三官阁过街楼
清代
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创建,光绪年间重修。楼为东西向,形状如城楼,正脊两端为卷龙吻,仰首腾龙造型别致,脊中为象驮宝瓶。楼下有过街券洞,洞外东西额为带河、砺山,两旁青石刻有众善奉行、诸恶莫作等楷字。该过街楼是研究京西地区琉璃烧制业和古代建筑琉璃装饰艺术的实物例证。
红螺寺
唐
创建于唐,初名大明寺,后更名为资福寺。金、元、明、清,几经修葺,曾为京北地区名刹。现存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地基、藏经殿及后殿、东西配殿,共分四进院,带东西跨院,格局保留完整。
番字石刻
元代
刻于乡北弧山的阳面。刻工利用山石的不同平面,刻下了大小不等的若干组番字,字句的中间和末尾还刻有奇特的符号。另外,在乡医院东坡的巨石上也刻有番字。据考证,这些番字有梵文、蒙文、藏文等,其内容为佛教六字真言经文,是研究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物证。
北京饭店初期建筑
民国
民国时期北京城内规模最大、设备最好的大型旅馆。砖混结构,近代欧洲折衷主义风格。它与1954年兴建的西楼、1974年兴建的东楼和1988年兴建的贵宾楼,既有风格上的差异,在总体构图上又有所呼应,带有典型的时代风格,具有保留价值。
南苑兵营司令部旧址
民国
原为清末北洋陆军常备军第六镇司令部驻地。19221924年为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之陆军检阅使署。1937年七七事变时为中国陆军第二十九军指挥部。现存建筑有:影壁(近年复建)、大门、卫兵室、 师司令部及四排居住、办公用房。这组建筑是中国近代建筑中一种特殊的类型,在近代史中也有重要的纪念价值。
大葆台西汉墓遗址
西汉
1974至1975年间发掘,发现两座墓:西汉燕王(或广阳王)墓和其王后墓,皆为大型木椁墓。大葆台西汉墓在国内首次出土西汉诸侯王的“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地下宫殿和唯一保存完整的西汉车马殉葬遗迹,对研究西汉墓葬制度及北京史有重要价值。
玉皇庙山戎墓遗址
不详
共清理墓穴200余座,出土文物有精美的金器、青铜器、陶器、骨蚌器及松石、玛瑙、金铜虎、豹、马饰物等6000余件。经初步鉴定,距今约2800年。为考察古代山戎族的生活年代、地理分布、墓葬制度、经济发展、社会结构以及古代兵器 *** 等都提供了具体的实物资料和珍贵的科学依据,丰富了北京地区少数民族发展以及中原文化的研究内容。
西城区富国街3号四合院
清
曾为清初明降将祖大寿宅邸,中轴线有府门三间,过厅三间,正厅五间,东、西配房各三间。垂花门和后院相连,后寝五间,东西配房各三间,建筑格局是清代官僚住宅的典型布局。1769年重修为京师公立第三中学校。现保存基本完整。
涛贝勒府
清
地处恭王府之西辅仁大学之北,原系清康熙第十五子愉郡王府邸,清末改涛贝勒府。坐北朝南,街门东向,格局分东、中、西三路,中路正殿、配殿、后寝、后罩房等共四进院落;府西有花园,园内有过厅、正堂、花厅及六角亭。
慈善寺
明、清
位于天台山主峰西侧。建于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占地10余亩。全寺分为三组,以西院为主体,配以东跨院、后跨院。西院中有大悲殿,进深12米,面阔14米,两廊墙上嵌有清中期重修大悲殿碑记募捐者姓名的石刻;东跨院有配殿三间;后跨院崇圣阁二层六楹,原为吕祖殿。整座庙宇至今完好无损。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曾两度于天台山隐居,寺外有其手书摩崖刻石。
灵严寺大殿
元代
始建于唐武德年间,元至正年间重建,明嘉靖六年(1527年)重修。原有山门殿、钟鼓楼、太子殿、伽蓝祖师堂、大雄宝殿以及两厢配殿等,现仅存大雄宝殿为元代遗物,面阔三间建于石基上,梁架基本是元代遗物。是北京地区罕见的元代殿堂建筑。
照塔
辽代
为八角七级密檐式砖塔,通高15米,塔型秀丽,塔基为须弥座,塔身正面设券门,塔身之上为仿木砖刻额枋檐椽和砖制的一斗三升斗拱,上边是七级叠涩檐,塔尖为攒尖宝刹。
玉皇塔
辽代
为八角七级密檐式砖塔,高约15米,装饰塔座为八角须弥座式,装饰有砖雕人物故事、动物图象,塔身正面开设券门可以入塔。塔檐各角角梁均悬铜铃,塔顶为八角攒尖式,尽头有垂兽套兽。
应公长老寿塔
元代
为六角五级密檐式砖塔,通高12米,造型秀丽挺拔,须弥座上砌三层莲花,柱形塔身正面开拱门,门楣上端嵌铭文:“应公长老寿塔”,各层檐下均有仿木结构的砖制斗拱。
周吉祥塔
明代
为八角七级密檐式砖塔,通高约18米,塔基由汉白玉石砌石垒,须弥座塔基束腰间砖雕花卉、人物故事等,形象逼真。塔身为八角形,每角有砖砌圆柱,塔上各层檐均采用正反叠涩做法,各层檐角梁重挂方形铜铃。
郊劳台
清代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建。俗称接将台,即皇帝迎接出征将士奏凯归来之地。现存汉白玉碑亭有16根石柱,两层,每层8根,亭内有石碑,为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所立。
通州 *** 寺
明
现存礼拜堂(北殿)、讲堂、六角攒尖井亭。礼拜堂为券棚勾连搭,内发五券,面阔34米,进深30米。寺南、北均有清水脊瓦房与寺相连,配房墙壁嵌有碑记三块,碑上有精细雕刻。
元圣宫
清
该建筑尚存有四进殿宇共40间,后殿为硬山调大脊琉璃剪边,金龙和玺彩画,其它殿宇大多为苏式及旋子彩画。庙内甬道由青、黄白色鹅卵石铺成花卉图案。庙内有明代古柏,元代石狮等。
和平寺
清
现存为清式建筑。寺前有石阶33级,分东西两组院落。东院主体建筑有正殿、弥陀殿、菩萨殿,其中正殿面阔三间,前廊后厦,面阔13.6米,进深7.4米。正殿之西为弥陀殿,南向三间。硬山调大脊瓦,顶有吻兽,垂兽,六檩前带廊面阔11米,进深8米。西院有配殿一间,配房三间。
巩华城
明
始建于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城呈方形,设四门,皆有瓮城。“巩华城”匾额嵌于南门瓮城内墙,传为严嵩手迹。东、西、南、北四门,分别以“镇辽”、“威漠”、“扶京”、“展思”命名,匾额嵌于城门洞之上。嘉靖年间,为京北重镇。现存四个城门洞、瓮城及部分边墙。
白龙潭龙泉寺
清代
龙泉寺经修复,内有明将戚继光赋游龙潭的诗碑,有清乾隆、嘉庆皇帝的御笔碑刻,及李鸿章、袁世凯为修建龙潭的记事碑等。
军调部1946年 *** 代表团驻地
民国
建于三十年代初,原为日本侵华战争时华北驻军司令宅邸。1946年1月10日,周恩来代表中国 *** 和 *** *** 签订“停战协定”时,该处曾是 *** 代表团驻地。现存主楼是五十年代按原状重新修复的,建筑平面呈“T”形,主体二层,中部三层,仿古式建筑。
孑民堂
民国
原为清乾隆大学士傅恒之宅第旧址,孑民堂全称孑民纪念堂,系北京大学为纪念蔡元培先生而建。两进院落,南有垂花门,正殿五间;有月台、东西配殿各五间;后院七间后堂,东西有配廊。
法国邮政局旧址
清
建筑为砖木结构,以壁柱突出大门,连续券作窗。顶部用三角山花和矮墙作女儿墙,并有中国式砖雕、清水砖墙,现保存完好。
美国使馆旧址
清
现存主楼一栋,建于1903年,配楼四栋。主楼地上两层,地下一层,内部木结构,外墙用石作墙角和窗罩,大门用壁柱和山花作门罩,檐上作女儿墙。
荷兰使馆旧址
清
现存大门和两栋楼。大门用砖作柱和拱券外廊,东楼地上两层,地下一层,木结构,表面简洁,均为西洋古典式。木结构,外墙用石作墙角和窗罩。
交通银行旧址
1937年
中国著名建筑师杨廷宝的代表作,地上四层,地下一层。立面装饰带有中国传统建筑中牌坊的特征,水刷石饰面花岗石贴面基座,顶部作斗拱琉璃檐,门窗加琉璃门罩、雀替。
平绥西直门车站旧址
1909年
詹天佑主持修建京张铁路时所建。有站房、站台、机车库及员工宿舍等。是现存京张铁路站场设施中唯一保存较完好的一处。其中站房(现北京北站候车厅)建筑为西方古典风格,是研究中国近代铁路发展史和建筑史重要的实物例证。
盐业银行旧址
民国
该建筑地上三层,立面两层,爱奥尼克柱式,红砖墙面,作工精细,现保存完好。
宛平县人民抗日战争为国牺牲烈士纪念碑
1946年
纪念碑建于抗日战争时期,为方形重檐四门塔形建筑,总高度为8.75米,下部有四个券洞,券洞中嵌石碑,碑上书有碑名和467位烈士姓名及出生地。
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
1939年
1939年夏至1940年夏,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设于马兰村一组四合院内,共有瓦房十间,该组四合院保存完好,为冀热察地区抗日战争纪念地。
白乙化烈士陵园
现代
白乙化同志为丰、滦、密抗日根据地的创建者。1941年,在战斗中壮烈牺牲。1984年,密云县县委修建了白乙化烈士陵园。陵园入口建6米高石牌坊,正书白乙化烈士陵园,背书民族精英,园内有用汉白玉雕成的烈士半身塑像,塑像后有四块汉白玉屏风刻有烈士生平传记。陵园北部山上为白乙化同志牺牲地。
古北口战役阵亡将士公墓
现代
1933年3月,东北军和十七军将士同侵华日军激战于长城古北口镇。战斗结束后,当地居民收殓中国军队阵亡将士遗体360余具,合葬于长城脚下。墓前竖立石碑,碑书古北口战役阵亡将士公墓。
北京水准原点
民国
始建于1915年。由花岗岩石砌筑,平面为正方形单层建筑,仿古希腊神庙式造型,是北京及至华北地区唯一一处建筑历史最早的水准点。建筑结构严谨,造型独特,对于科研、工交、文化、军事、建筑、地震、水文考察都具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清河城址
汉
为战国至汉代时期遗址,周长约2000米。西、南城墙大部分保存,北、东城墙残迹可辩。曾发掘出土了大量兵器、农具,是现存距北京城区最近的汉代古城遗址。
蔡庄土城遗址
战国(东周)
城址建于台地上,地表有大量的红、灰夹砂陶片。北临拒马河,东西城墙各长450米,南城墙长270米,城墙高4米,宽12米。是北京地区现存年代较早、保存较好的古城遗址。
团河行宫遗址
清代
建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为清代帝王到南海子游幸狩猎或到晾鹰台阅兵驻跸之所。占地26公顷,以大小两个湖泊为中心,建有宫墙。现存建筑有御碑亭、翠润轩等,其余只有残基。南、北侧土山尚保留有古柏126棵。
丫髻山碧霞元君祠遗址
清
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元代改为碧霞元君祠,明清时香火达到鼎盛时期,后毁于战火。丫髻山为北京著名的"五顶"、"两山"之一。现保存有碧霞元君祠、回香亭、紫霄宫等建筑遗迹以及大量的清代至民国时期的碑刻
北埝头遗址
新石器时代
包括上宅遗址和北埝头遗址。上宅遗址位于泃河北岸,现存3500平方米。北埝头遗址位于洳河南岸,面积5000平方米。上宅、北埝头遗址属于北京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早期文化遗存,是北京地区迄今发现最早的原始农业萌芽状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对北京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田义墓
明
田义墓占地0.6公顷,以精美的明代石刻闻名。现保存的遗迹依山势顺次建有门楼、石像生、华表、棂星门、碑亭、享殿、寿域门、石供桌、墓碑、宝顶等。
老山汉墓
汉
由墓道、甬道、椁室、黄肠题凑、内、外回廊组成。墓室呈长方形,可分为前、后室,南北长16米,东西宽13米。出土了漆案、丝织品等一批珍贵文物。老山汉墓是近20年来北京地区重大考古发现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文物、考古价值。
伊桑阿墓石刻
清代
伊桑阿是清满洲正黄旗人,康熙时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墓东西向,现已无存。墓前存有雕刻精美的华表、碑、石狮、五门石枋等石刻。
东城区帽儿胡同5号四合院
清
房屋皆为硬山合瓦鞍子脊,额枋上绘有苏式彩画。墀头等处的砖雕十分精细,是一座结构严谨,布局合理,保存完好四进院落的四合院。
东城区东棉花胡同15号院及拱门砖雕
民国
原大门已拆除。二门为砖雕拱门,金刚墙以上均为砖雕,上刻花卉走兽,顶部栏板雕有暗八仙图案。整个拱门上的砖雕,布局严谨,凹凸得当,其做工之细,刀法之精,实属罕见。
东城区前鼓楼苑胡同7、9号四合院
清
大门一间,倒座房六间。二门为一殿一卷式垂花门。正房三间,东西厢房各三间,皆为硬山合瓦皮条脊,四周有抄手游廊相通。三进院有后罩房七间。该院结构严谨,布局合理,是一座原状保持较完整的三进院落的四合院。
宁郡王府
清
雍正八年(1730年),皇帝封怡亲王允祥第四子弘皎为宁郡王,即建府于此。现府邸大门、翼楼、正殿、后寝、后楼基本保存完整。自建府以来,未经大的修缮和更改,保存了乾隆以前的建筑风貌。是北京现存建筑年代早、建筑规制较高的一座王府。
旧式铺面房
清末
该铺面房坐东朝西,为三间单檐重楼式建筑,面积近400平方米。一层店堂宽敞明亮,二层楼廊雕镂精美、彩绘新颖,是北京现存的传统铺面房中较为典型的代表,亦是旧京闹市一处珍贵的商业文化实物遗存。
三圣庵
清
建筑坐东朝西。山门三间,一进大殿三间,南杂殿三间,北杂殿二间。二进院落主殿为三间楼房,东西杂殿各二间,东西配殿各三间。三进院为后罩房,现存七间。南院现有南房十四间,东房二间,每二间设隔墙,原为停棺之房。现保存尚好。
贤良祠
清
建于清雍正八年(1730年),坐北朝南,中轴线上依次为大门、碑亭、仪门、正殿、后殿等建筑,东、西两侧另有治牲所、宰牲房及燎炉等建筑。是清 *** 供祀国家功臣的地方,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物价值。
正乙祠
清
清康熙六年(1667年)由浙江绍兴商人集资,利用古寺旧址建祠堂,供奉正乙玄坛老祖即财神赵公明。正乙祠坐南朝北,临街为九间倒座北房,正中一间辟为出入口,为广亮大门。正乙祠戏楼尺度不大,但布局紧凑,装饰讲究,罩棚只用一个大卷棚顶,在会馆戏楼中别具特色。是北京地区现存最早的戏楼之一。
广仁宫(西顶)
明
建于明万历年间,原名"护国洪慈宫"。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改称"西顶碧霞元君庙",又称"广仁宫",是北京著名的"五顶"之一。该庙坐北朝南,建筑有山门、前殿,藏经楼等。建筑格局保存完整,是北京"五顶"中保存最好的建筑。
南岗洼桥
明末清初
1992年按原貌修复后, 桥的整体结构保存完好,西北侧雁翅残,周围杂草丛生。
天利煤厂旧址
清代
建于清代咸丰年间,占地约0.35公顷,有房舍73间,大门14个。院落主体建筑、格局保存完好。有精美的砖雕。道光年间为煤厂,是京西重要的煤炭集散地,也是反映门头沟煤业发展的重要实物遗存。
双林寺
元、明
现存辽经幢一座,高4米;元、明时期建筑各一座,悬山调大脊,砖雕鸱吻。梁架使用叉手,是北京地区少有的元代风格建筑。
铁瓦寺
明代
明代始建,清代重修,坐北朝南。现存山门、东西配殿及铁瓦殿。铁瓦殿呈圆柱状,顶部的六条垂脊、宝珠及瓦均为铁制。铁瓦长0.31米,直径0.13米,共有458块,大部铸有铭文。是北京地区特殊、罕见的建筑物。
无梁阁
清
原名玉皇阁,始建于明代,清代重修。外观三层,内部为两层,整个建筑没有一根梁柱。阁内绘有壁画,壁画色彩鲜艳,形象生动,是研究古代民间绘画不可多得的材料。
百万庄路8号墓园石刻
民国
陆徵祥(1871-1949年)曾任驻荷、俄公使和外交总长。该墓座东南朝西北,立面仿古希腊神庙,墓室四壁镶嵌着北洋 *** 首要、各界名流如袁世凯、段祺瑞、黎元洪、溥仪、康有为等五十余人的题词石刻,弥足珍贵。
东城区美术馆东街25号四合院
清
大门一间,倒座房五间,合瓦清水脊顶,过厅后为垂花门。二进院正房明间有一硬木雕花落地罩,中为月亮门,四周刻有梅竹,十分精美。是一座保存较好的三进院落的四合院。
东城区鼓楼东大街255号四合院
民国
垂花门两侧看面墙上有形态各异、雕刻精美的砖雕什锦窗。二进院中有一双层六边形汉白玉水池,池中有一华表式喷泉。院北部为一面阔七间正房,室内有硬木雕花落地罩、博古架、隔扇门。后山墙外侧有一砖雕影壁。后院墙上镶有五座长卷式石雕。该四合院内砖雕、石刻、室内装饰均十分精美,做工考究。
陈独秀旧居
民国
该院坐北朝南,如意大门,正房三间,南房三间,硬山合瓦过垅脊。1917至1919年,陈独秀在此居住,具有重要历史价值。
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旧址
清
建于1903年,1906年正式启用,直至1958年,一直是北京最大的火车站。车站建筑为欧式风格,现存基本完整。是中国铁路早期车站建筑的代表之作。
粮食店街第十旅馆
民国
坐西朝东,砖木结构,两层,面阔七间,平面呈"日"字型。其中有两个内天井,房间沿天井四周布置,四组楼梯设于厢楼山墙一侧,各楼前廊之间又加平顶围廊连接,形成跑马廊。该建筑做工精细、朴实规整。
梁启超墓
中华民国
该墓坐北朝南,占地约0.88公顷,由梁启超之子、我国著名建筑专家梁思成设计。墓主体为黄色花岗岩结构,墓前有八角形石筑方亭一座,汉白玉石碑两通,现保存完好。
鱼子山抗战遗址
中华民国
1938年八路军第四纵队创建了鱼子山抗日根据地,并在此建立兵工厂、卫生所、供给处。现保存的有兵工厂的猴石南沟遗址、西洞铸造车间遗址、北洞兵器组装厂遗址以及当年冀东西部地分委、县委在此召开会议的崇光门遗址。
永宁天主堂
清代
始建于清末,光绪二十六年(1900)庚子之役烧毁,1902年用赔款重建。教堂面阔13.5米,通进深26.4米,周围有中式风格配房8间及大门,院内有"诸位信友致命者墓碑"一通。是北京地区最偏远的天主教堂。
木化石群
侏罗纪
分布在辛栅子大约东西400米,南北1500米范围内。以松柏类为主的硅胶木化石,属距今一亿三千万年左右的侏罗纪晚期,对于研究地质变化、环境变迁具有重要价值。
皇城墙遗址东城段、西城段
明
皇城墙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按形制要求皇城墙由大城砖砌成,略带收分(通高6米,墙基厚2米,顶厚1.73米)顶砌冰盘檐,上覆黄琉璃瓦。现存皇城墙约1900米。它是皇城变迁的见证和皇城保护范围的重要依据。
东城区黑芝麻胡同13号四合院
清
该院为四川总督奎俊和外交总长顾孟余所居。门内有倒座房十一间,二进院过道房八间半,垂花门将二、三进院分割,正房三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四进院东西厢房各三间。五进院后罩房七间。大门西侧有一路三进院。倒座房五间,过垂花门为二进院,正房三间,左右耳房各一间,东西厢房各三间,抄手游廊连接。三进院北房五间,东西厢房各一间。院落形制保存完好,尤其是砖、石和木雕雕镂精细,独具特色。
绮园花园
清
该院曾是清末内务府总管大臣索家宅第“绮园”的花园,民国时园内西部添建了一大型三进院落的四合院,大门一间,倒座房九间,西厢房三间,假山作影壁,“绮园”的刻石仍存于上。过厅七间可达二院,正房五间前廊后厦,东西厢房各三间带廊,三院后罩房九间。形成了独特的四合院形制,现假山上仍存有“绮园”的刻石。
僧王府
清
原由东、中、西三所各四进的院落组成。西路现存广亮大门一间,倒座房五间,东西配房各三间,后罩房五间,原有院落形制已变。中路广亮大门一间,门内影壁一座,二进院现存双卷勾连搭垂花门一座,正房三间两侧均带耳房两间,东西配房各三间,周匝抄手游廊连接。此宅是研究该地区地理变迁,王府形制和建筑的重要实物。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建筑遗存
清
原为清大学士赛尚阿的宅第。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后,清 *** 为办洋务及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同治年间,在院内设“同文馆”,挑选八旗子弟学习外语,这是我国第一所外语学校,称东所。1875年,西院改建为出使各国大臣留住,也是各部院大臣接见各国大臣的地,称西所。
恒亲王府
清
原为康熙第五子允祺的王府,俗称五爷府。后为嘉庆第三子绵恺府邸。现存西跨院,正房三间东西耳房,东配房三间。
东城区沙井胡同15号四合院
清
该院是大型四合院的东路的三进四合院,大门内有影壁,倒座房五间,二院过厅五间,三院过垂花门及抄手游廊连接北房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保存完好.从形制看该院是北京四合院中的典型,其布局是研究北京四合院的重要实物。
花市火神庙
明
清乾隆四十一年重修。为神木厂悟元观下院,供奉火德真君。现存前院主殿和东、西配殿。主殿是勾连搭硬山顶式建筑,大脊有黄琉璃双龙戏珠的装饰。
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153号四合院
清
原是一座典型的清代建筑,由五进四合院组成,民国时曾为军阀徐世湘宅邸。广亮大门带八字影壁。第一进院保存有门房、倒座房等,其它几进院落均由正房、东西厢房等建筑组成,所有建筑都由穿廊、抄手游廊和回廊相连。院内保存有石雕多座,大都是圆明园的遗物。二、三进院建筑保存尚好。此院前半部格局保存基本完整,建筑较好,是研究北京四合院建筑的典型实例。
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93号四合院
民国
建于民国时期,坐北朝南,是一座中型四合院。全院共三进,中院有正厅五间,建筑屋面由石板相叠而成,颇具特色,门窗均为砖砌拱券式,东西厢房各三间。后院北房三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全院建筑格局完整,建筑保存较好。
恭俭冰窖
清
为清代的宫廷御用冰窖,共二座,坐西朝东,双勾连搭建筑,灰筒瓦顶。建筑面积为450平方米。
会贤堂
清
是北京八大堂之一,原为清光绪时礼部侍郎斌儒的宅第。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山东人在此开设会贤堂饭庄,当年这里是文人墨客聚会的场所,又因有戏台,也是唱堂会的地方。会贤堂占地近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800平方米,主体建筑已改建成二层楼,面阔十二间,大门门簪上书“群贤毕至”四字。
纪晓岚故居
清
纪晓岚,清乾隆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是清代著名学者。他领衔编纂《四库全书》,并写了二百卷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还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著作。民国时期此宅曾是北京国剧学会和京剧科班社址,1958年晋阳饭庄落户于此。故居坐北朝南,共二进院落。第一进有广亮大门、正房、倒座房,正房五间,七檩勾连搭加前廊一步,南立面为民国初年修缮时建的中西合璧形式装修。屋顶为镂空女儿墙,门窗为拱券形成,上雕精美图案。阅微草堂为二进院正房,五间,前接勾连搭抱厦三间,硬山合瓦屋面。故居内有北京最古老的紫藤萝和海棠树,传为是纪晓岚亲植。现故居平面布局已改动,但主体建筑尚存。
拈花寺
明
明万历九年(1581年)司礼监太监冯保秉承孝定皇太后命创建,名千佛寺,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奉敕重修,赐名拈花寺。寺坐北朝南,现有面积6000余平方米,分中路和东西二路。中路依次为一字影壁,山门三间,歇山顶筒瓦屋面,石门额上书“敕建拈花寺”,明间石券门,次间券窗,两侧有八字影壁。天王殿面阔三间,檐下单昂五踩斗栱。东西配殿尚存五间,檐下为一斗三升斗栱。伽蓝殿五间,硬山筒瓦调大脊,东西庑房十六间。最后为藏经楼,其两侧有合角楼以及配殿,旋子彩画。东路有六层殿,西路有四层殿,前有方形四角攒尖亭。寺内原建筑格局基本保存完好,是京城大型佛教寺院之一。
雪池冰窖
清
是专供皇宫御用的冰窖,每年腊月从太液池、什刹海、筒子河及护城河中取冰贮存,供夏季使用。原有六个冰窖,现存两栋建筑,建筑面积497.50平方米,屋面为黄色琉璃瓦顶。
北顶娘娘庙
明代
是北京历史上著名的“五顶八庙”之一。是北京城中轴线北延长线的一个坐标,有着重要的文物保护价值。对北京城市规划发展是重要的历史实物。
上庄东岳庙
明
清康熙五十九年重修。坐北朝南,分为东西两路,以西路为主,西路有殿三进,依此有山门、钟鼓楼(今钟楼无存)、前殿、正殿、后殿。山门造型别致秀丽。三座大殿保存较完整,前殿拱劵有精美浮雕道教图案。庙前有戏台,规模很大。
丰台药王庙
清
始建于明代,清乾隆三十年重修。现存山门、前殿、后殿和南配殿。
丰台娘娘庙
明
明天启年间重修。今存正殿三间后殿三间,硬山灰筒调大脊,庙对面有戏台一座,从残存建筑可看出原来庙宇范围很大。
白瀑寺
金代
位于雁翅镇淤白村北,白瀑寺始建于辽代乾统初年,寺西有圆正法师灵古塔,建于金皇统六年十月一日(1146)。塔六角实心,下半部为密檐式,上半部为覆钵式。塔身三层密檐,密檐之上双层仰莲承托覆钵,覆钵上置仰莲,再上为十一重相轮,上置镂空铁球,球中插铁刹杆,此塔造型稳重、形制罕见,是金代密檐式塔中的杰作。
岫云观
明代
始建于明嘉靖18年,原为行宫。晚清改名岫云观,专用来收留宫里太监。现存皋殿和五进殿。是研究明代建筑工艺的实物资料。
无碍禅师塔
元代
建于至元九年(1272年)。塔六面形,通高10米,塔身六面向内凹进,转角处磨砖凸起,形似框柱。塔身以上为密檐六层。全塔造型和谐大方,刻工简练生动,基本保留原建筑的原貌。是研究金元时期建筑的可贵实物资料。
东城区前永康胡同7号四合院
清
大门一间,两侧倒座房各三间,大门外有八字影壁。门内北西东均有屏门;东西屏门通两侧游廊。东西两院均有月亮门可达东院(5号),西院(9号),过垂花门可达二进院,正房三间左右耳房各一间东西厢各三间,游廊连接后房。此宅为清末太监李莲英所建,1949年后徐海东,陈毅先后寓此。院落规整,布局疏朗,门前影壁,院中花园,亭台山榭一应俱全。7号院保存完整。7号院从正房西北部游廊可通西院,北部有敞厅五间,前轩后厦,南部为水池假山亭子,西部游廊与九号通。游廊中的10幅《红楼梦》壁画在北京四合院中少见。
原麦加利银行
民国
原美国使馆大门对面,半地下一层,地上三层外带悬挑阳台,面阔十七间的西洋式楼房。券门券窗和门窗套饰带有美式建筑风格。南立面刻有“1918—1919”字样。
协和医院住宅群
民国
由多栋美国乡村独立别墅形式的住宅构成,灰砖清水墙,大门处用突出的三角门罩装饰。是完整地保留西洋风格的别墅群。
北京大学女生宿舍
民国
这栋建筑是由中国建筑师设计的体现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早期作品之一,设计人梁思成。注重功能的合理,建筑形式已成为内部功能的自然反映。是研究国际现代主义建筑理论对中国近代建筑发展影响的重要实例。
德寿堂药店
1934年
建于1934年。地上两层,灰砖清水墙,木结构,立面为近代折中主义形式,用砖壁柱竖向划分间数,用横向砖线角砌出檐口,二层出外廊,顶部做一间穹顶钟楼。后院为围合式建筑。用有限的空间充分满足商业功能,是近代商业建筑的代表作品之一。
京华印书局
1920年
俗称“船楼”,整个建筑像一艘轮船,平面呈三角形。采用当时很先进的钢筋混凝土梁柱结构,以获得大跨度的工作空间,主要功能是印刷厂房。建筑外观的造形处理还受到古典主义的影响,但已很大程度地展示现代建筑的主要特征。表明在20世纪20年代,世界文化思潮对中国的影响和北京文化的***性。这是有较高历史价值的标志性建筑。
孙岳墓
中华民国
孙岳为著名国民革命军将领。曾与冯玉祥等人发动滦州起义、北京政变,驱逐溥仪出宫。孙岳墓占地八十亩,墓四周建半椭圆形月台。墓为黄土堆坟,墓前有墓志铭。墓南有纪念碑亭一座,墓东建有纪念堂,内有蒋介石、冯玉祥等人的题字石刻。
东城区东皇城根南街32号宅院
清
建于清代晚期,原为清粤海关监督俊启住宅,后因逾制被没收,转赐慈禧太后弟照祥。该宅院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7000平方米,由东部住宅和西部花园组成,大门西向,厅堂房舍庭园布局紧凑。原有建筑基本保存,是北京保存较完整的四合院建筑群,具有一定的历史艺术价值。
大清邮政总局旧址
清
大清邮政局成立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原设于总税务司署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迁到此处,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迁至东长安街。宣统三年(1911年)清邮传部接管邮政事务,成立大清邮政总局。旧址坐东朝西,平房五间,后曾改建,1996年进行修复。旧址建筑为研究近代邮政事业发展提供了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东城区史家胡同51、53、55号宅院
清
该宅该宅院坐北朝南,占地5700多平方米,由三组三进院落组成,保存较为完整。其中51号前两进院曾作为现代学者、社会活动家章士钊先生1959年后居京住所。此院是一处保存较为完好的北京传统宅院建筑,同时见证了中国 *** 与民主人士之间的良好关系,具有一定的历史纪念价值。院坐北朝南,占地5700多平方米,由三组三进院落组成,保存较为完整。其中51号前两进院曾作为现代学者、社会活动家章士钊先生1959年后居京住所。此院是一处保存较为完好的北京传统宅院建筑,同时见证了中国 *** 与民主人士之间的良好关系,具有一定的历史纪念价值。
顺天府大堂
清
始建于元代,曾为元大都路总管府,后为明、清两代顺天府衙署。现存大堂一座,坐北朝南,面阔五间,进深九檩,前后出廊,筒瓦悬山顶。堂前存明景泰三年(1452年)王直撰《重修顺天府记》碑。该大堂是元大都重要的地标性建筑和明清官衙的重要遗存,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醇亲王府南府
清
原为清高宗第五子荣纯亲王府第,咸丰九年(1859年)赐予清宣宗第七子奕譞。同治十一年(1872年)奕譞封为醇亲王。同治十三年(1874年),奕譞次子载湉立为皇帝,年号光绪。因皇帝出生于此,此府成为“潜龙邸”,为区别于后海北岸新建王府,称此府为南府。王府坐北朝南,原建筑由东、中、西三路及花园组成。现存文物建筑占地5661平方米,部分殿堂经过改造,花园无存。醇亲王府南府作为清光绪帝的出生地,为研究清朝帝王家族史提供了实物资料。
广福观
明
明天顺三年(1459年)年建,名广福观,清代改名为孚佑宫,民国时复称广福观。坐北朝南,分为东西两路,西路建筑经近期修复后较为完整,有山门、中殿和后殿,东路有部分建筑遗存。广福观是北京什刹海地区保存较完整的道教建筑,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浏阳会馆
清
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占地1000多平方米,会馆坐西朝东,现存格局较完整。谭嗣同在戊戌变法时曾住在会馆主房的套间,自题为“莽苍苍斋”。浏阳会馆是北京典型的县级会馆。同时,作为清末为变法革新捐躯的第一人——谭嗣同的旧居,有重要的纪念价值。
清稽查内务府御史衙门
清
该衙门于清雍正四年(1726年)设立,是清代对内务府官员的监察机构。衙署坐北朝南,二进院落,占地1793平方米,现状保存完整,对研究清代衙署制度有重要的价值。
清学部遗存
清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改革官制,新设学部,使用原镇国公全荣府。1912年民国北京 *** 沿用为教育部。1928年为 *** 北平市党部,1943年在此建私立新华中学。建筑坐北朝南,原有东西二路。现存东路三进院落,有大门、过厅及正房等建筑,占地约3300平方米,基本保持原有建筑格局。学部是清末实行“新政”的产物,建筑是公府的规格,现存建筑对两方面都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绍兴会馆
清
始建于清道光六年(1826年),为绍兴府的山阴、会稽两县在京会馆,坐西朝东,占地约700平方米。鲁迅于1912年至1919年居住南院第二进院落中的“补树书屋”,期间写下了《狂人日记》、《孔乙己》等名著。绍兴会馆规模较大,是现存比较典型完整的府级会馆,对研究会馆及近代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兆惠府第遗存
清
兆惠(1708~1764),是乾隆时期著名将领,多次率兵平叛新疆分裂势力,对国家统一做出过贡献。划定疆界,明确了清代的西部边疆管辖区域。府第坐北朝南,现存北房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占地712平方米,为典型的乾隆前期建筑。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社会价值。
承泽园
清
初为圆明园的附属园林,道光年间赐寿恩公主,光绪中叶又赐庆亲王奕劻,民国时期被张伯驹先生购得,后其转卖给燕京大学。现保存有中、东、西三路院落,占地约20000平方米。承泽园作为圆明园的附属园林对研究清代皇家园林有一定的价值。
普照寺
明
建于明天顺五年(1461年)。坐西朝东,四合院布局,分南北两院,现有山门、正殿、配殿、庑房、北跨院、放生池等,建筑格局完整,是研究明清佛寺的重要实例。
福生寺
明
始建于明代。该寺坐北朝南,现存山门三间、正殿三间、后殿五间及东、西配殿各三间,保存较好。建筑具有明代建筑特征,为研究明代建筑提供了实物资料。
显应寺
明
始建于明天顺初年,正名“顺天保明寺”。清康熙时毁于大火,康熙五十年(1711年)重建,改称“显应寺”,俗称“皇姑寺”。寺坐北朝南,占地11000平方米,原分三路,四进院落。现存观音殿、老祖殿和第四进院落西配殿。显应寺是北京现存规模较大的敕建尼寺。
清工部琉璃窑厂办事公所
清代
为清代工部设立的督烧机构。乾隆时期将皇家琉璃窑场迁到此村。北京城内重要建筑的琉璃构建均在此烧制。该公所为工部督造官之公署宅第。坐北朝南,两进院落,占地约850平方米。为北京传统宅院形式。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灵照寺
清代
始建于金,原名观音寺。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重修,明正统五年(1440年)英宗赐灵照寺匾额。寺坐北朝南,两进院落,三层殿宇,由山门、前殿、大殿和配殿等组成,部分建筑经近期复建,布局完整,是一处规格较高的古寺,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北关龙王庙
清代
俗称高庙,明成化九年(1473年)重建,明、清两代均有修缮。庙坐北朝南,占地437平方米,正殿三间,狐仙殿及土地殿各一间,东西配殿各三间。该庙是现存较完整且富有特色的明清寺庙,有较高历史及艺术价值。
花盆戏楼及关帝庙
清代
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重修,庙与戏台相对,占地1535平方米。戏台坐南朝北,面阔三间,进深六檩,硬山顶,过垄脊灰筒瓦屋面,梁架绘龙纹图案。关帝庙坐北朝南,两进院落,由山门、钟鼓亭、正殿、后殿、东西配殿等建筑组成。正殿砖雕精美,彩画、壁画较清晰,富有北京北部典型地方特色。庙内有重修碑、石花盆等遗存。庙与戏台一体,是古代农村民间祠庙的重要实例。
东城区魏家胡同18号宅院
民国
建于1919年,为清末营造家马辉堂亲自设计的住宅,又称“马辉堂花园”。宅院坐南朝北,占地面积约7000平方米。东部为住宅,西侧为花园,住宅部分保存较完整,花园部分多有拆改。该院是清末民初北京传统宅院的代表。
全聚德烤鸭店门面
清
全聚德始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为中华著名的老字号饭庄。此门面建于民国年间,三开间,青砖砌筑,中间设券门,两侧设券窗,门窗砖刻匾额。店堂改建后,原状迁建于餐厅内。全聚德烤鸭店门面是清末民初商业铺面代表性的实物资料。
北平 *** 北局旧址
民国
北平 *** 北局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由当时北平市 *** 和日本电信机构共同出资成立。北局机房楼外观仿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主要建筑和原机器设备保存基本完好,是目前北京保存最早、最完整的电信行业建筑。
欧美同学会
民国
1913年成立,旨在团结留学欧美人士归国效力祖国建设。欧美同学会原址为明代东苑崇质宫,清顺治八年(1651年)改为普胜寺,俗名十达子庙,为蒙古高僧恼木汗在京驻锡处。1915年欧美同学会集资购得此寺,翻修改建为其会所。原寺占地约2700平方米,主体部分为二门三间,大殿三间,东、西配殿各三间,各殿间以围廊连通。临街大门为近代新建。此建筑对于明代皇城东苑具有地标性价值,对于清初宗教民族政策和近代科学民主及爱国运动都具有较高的纪念价值。
蔡元培旧居
民国
是蔡元培1917年至1920年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租赁的住所。此宅为其西部主宅之东偏院,占地约566平方米。宅院坐北朝南,前院倒座房五间,东南一间为门道,内院正房三间,左右耳房各一间,厢房各三间。1919年5月3日,蔡元培在此宅内参与策划了次日的“五四运动”。此宅档次在当时属于中下等,体现了蔡元培朴素清廉的精神。作为“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之一具有很高的纪念价值。
东城区北总布胡同2号宅院
民国
宅院坐北朝南,平面呈“工”字形,主体建筑为中西合璧房屋,砖木结构,地上、地下各一层。此宅1918年由美国石油商人洛克菲勒家族修建。1946年曾作为军调部 *** 代表驻地,1949年后为龙云住所。该院为典型的近代中国民族风格建筑,也是若干中国近现代历史事件的实物见证。
清代自来水厂
清
原名“京师自来水公司”,1908年建造,为官督商办。现存大门、汽机房、水厂烟囱、清水池、来水亭、给水亭、更楼及办公用房等,建筑保存完好。该厂是北京最早的自来水厂,也是近代完全自主投资筹建的公用设施,在北京市政工程建设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建筑均为欧式风格,为近代建筑研究提供了实物资料。
张自忠旧居
民国
此宅为张自忠将军于1935年至1937年的住宅。张自忠旧居原有东、中、西三组院落,现中、西院基本保持原貌,现占地约4600平方米。张自忠将军是著名爱国军人,1940年牺牲于抗日前线,是抗日战场上牺牲的军阶最高的将领。旧居对研究张将军的生平事迹,发扬民族精神,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中国地质调查所旧址
民国
建于1916年,为1913年成立的地质研究所和地质调查所合并后的办公研究场所。现存建筑包括南楼(图书馆楼)、西楼(办公楼)和北楼(沁园燃料研究室楼)。地质调查所为我国早期的地质科学研究机构,是中国近代科学体制化的重要标志。著名科学家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裴文中、李四光等都曾在此工作过。
贝家花园
中华民国
原为北安河村闵姓私产,民国时期协和医院法国医生贝希业为女儿疗病静休,租用此处辟为花园别墅。抗战期间,曾多次在此救护我方抗日同志。整体风格为中西结合式,建筑由三部分组成,包括北大房、南大房、碉楼等建筑;其北山腰平台山环中,建有五间两层卷棚歇山顶楼阁一座,楼前有水池、藤萝架、喷泉等。园门外为一座三层西式石城堡。贝家花园是北京少见保存较好的中西合璧的私家花园之一。
鹫峰地震台
中华民国
鹫峰地震台为我国第一座近代的地震观测台。1928年,由时任中国地质调查所所长的地质学家翁文灏倡议建设,1930年建成后,聘请地质学家李善邦负责。地震台及其观测的数据都是当时国际一流水平。现仍保存有当时的观测仪器。地震台作为我国民国时期最早的近代地震观测研究机构,是我国近代科技发展的重要见证。
通州兵营旧址
中华民国
此处兵营为1922年冯玉祥将军调任北洋 *** 陆军检阅使,其下属张之江部在通州驻防地。1948年至1954年间,中国人民 *** 总参谋部机要局设于此,许多重大军事行动的号令有由此发出。兵营分为东、中、西三路,中路由钟楼、礼堂及东西配房构成,东西两路各建营房六排,每排十间。此处兵营是北京地区目前保留较为完整的近代形制的兵营,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澄清下闸遗址
元
永定门御道遗存
清
东胡林人遗址
新石器时代早期
广阳城遗址
西汉
路县故城遗址
汉
大庄科辽代矿冶遗址群
辽
唐幽州卢龙节度使刘济墓
唐
庄亲王园寝
清
宏恩观
明、清
玉河庵
清
僧格林沁祠堂
清
万寿兴隆寺
清
护国观音寺
清
西板桥
清
醇亲王府马号
清
上方寺遗存
辽至清
恩佑寺山门
清
恩慕寺山门
清
颐和园升平署
清
龙王观音禅林大殿
明
妙峰山娘娘庙
清、民国
奕绘、顾太清庄园及园寝
清
通州文庙
清
北京长城及其遗迹
北齐、明
北惠济庙雍正御制碑及碑亭
清
河北村东魏武定三年石刻
东魏
北齐河清三年摩崖造像
北齐
原贝满女中建筑
清
钱市胡同炉房银号建筑群
清、民国
北师大旧址
清、民国
泰安里民国早期建筑
民国
高君宇烈士墓
民国
马骏烈士墓
民国
上义师范学校黑山扈校区旧址
民国
佟麟阁将军墓
民国
中央党校南院近代建筑群
民国
赵登禹将军墓
民国
八路军宋邓支队会师地旧址
1938年
北京日报社西山基地
1957年至1965年
没有 *** 就没有新中国词曲创作地旧址
1943年
窦店志愿军烈士陵园
1984年
良乡烈士陵园
1970年
平津战役指挥部宋庄旧址
1949年
十三陵水库纪念碑
1958年
桃棚村抗战时期旧址
1940年
八达岭烈士陵园
195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