弋阳腔 弋阳腔的风格特色包括
弋阳腔
1.摘 要
弋阳腔是南宋末年流传于江西弋阳地区的南戏与当地的方言土语以及地域民俗相融合,“辗转改益”滋生出的一种全新的地方腔调,因发源地而得名“弋阳腔”。其显著特色是“一唱众和”,以锣鼓伴奏,唱腔可塑性大、声调高亢,既具南方温柔敦厚之雅韵,又兼北方慷慨激昂之气质,刚柔相济、挥洒自如。旋律少变,节奏简朴。长韵帮腔。一句帮腔,多至三十余拍,每拍一锣,其帮腔之繁,几乎每句皆和,清代人说它“唱口嚣杂”、“慷慨悲歌”。
2.关键词
四大声腔,刚柔相济;
声调高亢、极具张力。
一、形成历史
南宋中期,兴起于浙江的南戏经信江传入江西,在弋阳地区结合当地方言和民间音乐,于元末明初孕育出一种新的地方声腔弋阳腔,与昆山腔、余姚腔、海盐腔并列为当时的四大声腔。
91年全国高腔研讨会和王朝闻讨论
二、主要内容
弋阳腔剧目分连台大戏和传奇本两大类,前者包括《三国传》、《水浒传》、《岳飞传》、《目连传》、《封神传》等,后者包括《青梅会》、《古城会》、《定天山》、《金貂记》、《珍珠记》、《卖水记》等。自诞生以来,弋阳腔即以其“杜撰百端”的连台大戏和“错用乡语”的艺术特色在民间广为流传。
剧目《王老虎抢亲》
剧目《天宝图》
剧目《三祭樊梨花》
三、基本特征
(一)极具生命力
由于弋阳腔在声腔方面不断与各地民歌、山歌、小调及道教音乐相结合,因而使它极具生命力,来自民间,流传于民间,每到一处都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
(二)多样性
仅明代弋阳腔剧目就有100种,曲牌400多个。著名的有征东记、征西记、东游记、西游记、南游记、北游记、卖水记、荆钗记、目莲戏等。
(三)独特性
“艳说长安佳子弟,熏衣高唱弋阳腔”。明代经济繁荣昌盛,弋阳腔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明嘉靖年间,海盐、余姚两腔还在江浙一带徘徊,昆山腔仅“止于吴中”,弋阳腔却一枝独秀。
四、重要价值
弋阳腔的出现增强了声腔音乐的戏剧性和表现力。在广泛流播的过程中,弋阳腔繁衍出多种变体,由此形成高腔体系,对南北各地的四十几个声腔剧种产生了重要影响,推动了中国地方民间戏曲的发展进程。
明清时期弋阳腔流布图
来源:上饶非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