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汉卿代表作(关汉卿代表作品拜月亭)
唐诗,你可能最先想到李白、杜甫、白居易;宋词,最先想到苏轼、辛弃疾;元曲杂剧呢?无论别人怎么看,我最先想到的就是——关汉卿,这颗“煮不烂炒不爆,响当当的一粒铜豌豆”。
元曲在元代,又称“词余、“乐府”,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学形式,其包括“杂剧”和“散曲”两类文体。它们大多作品以揭露现实为基调,取材深刻,题材广泛、语言通俗、形式活泼、风格清新、手法多变,在中国古代文学艺苑中放射着璀璨夺目的异彩。
经过前人的研究总结,人们普遍认为,元曲杂剧最有成就的人物,以“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为代表。他们在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中,创作出大量优秀的作品,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其人纵览《元曲三百首》,从作品的数量来说,还是从作品的质量来说,关汉卿无疑是“元曲四大家”之首,是当之无愧的“曲家圣人”。
他的一生,历史留给我们的资料很少,但是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大致可以窥见关汉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简而言之,他是一个放浪形骸,多才多艺的风流公子,同时也是一位忧怀民生,胸怀家国天下,愤世嫉俗的“江湖墨客”。其中最著名的四部代表作《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除此之外,《单刀会》、《鲁斋郎》、《调风月》等也是元曲经典之作。
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槌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
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
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
我也会围棋、会蹴踘、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燕作、会吟诗、会双陆。
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
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天哪,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
关汉卿在他的有生之年,自诩“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这首著名的套曲堪称“浪子”的宣言。
此曲的艺术风格此曲重彩浓墨,层层晕染,酣畅淋漓,集中而又夸张地塑造了一个“浪子”的形象。不难看出,这其中固然有他本人的影子,但我的理解,完全可视作以关氏为代表的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精神面貌的写照。诚然,曲中有刻意渲染的成分,其手法过度夸张,作为传统文人“入世标准”而言并不可取,但如果我们结合作者所处的元代,那个外族统治下特定的历史环境来看,这一“浪子”的形象,他身上所体现出的状态,正是一种传统文人的叛逆精神;一个艺人任性所为,无所顾忌的个体生命意识,以及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意志,实际上是平民意识、市井文化认同的新型文人人格的一种表现。如果问:一个中国的文人,最想生活在历史上的哪个朝代?
我想大部分人可能会选择宋朝;
如果问他最不想生活在哪个朝代?
更多的人可能会选择唐宋之后,外族统治下的元朝,或者是软弱无能的清代。
这是历史文化狭隘的表现。
我们经常会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文章憎命达, 魑魅喜人过”。
人所共知,元曲的用典词藻远远不如唐诗宋词那样,甚至俚语不穷,浅显易懂。但如若悉心揣摩,其词语并非一未地肤浅通俗,理穷直白,而是用最朴素的文字,表达了作者蕴藉的情感,这恰恰是元曲杂剧的语言特色。它的难点在此,它的妙处亦在此。
【温馨提示:兵法天下,诗词文化。尊崇原创,不忘初心。自古读书本难,行文不易;既然头条有缘,文笔相见。如果您认可“兵法天下”,敬请赞转分享,雅评留言】
大家好!我是@兵法天下 ,赠人玫瑰 ,手有余香;奇文共欣赏,疑意相与析。